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開枝散葉:金門的移動之民」文化平權行動博物館推廣活動,於12月25日登場,並獲得熱烈迴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江柏煒細膩的解說「行動博物館-番客箱」陳列的極具歷史價值的展品,以故事引導重現「分番餅」的盛況,讓金門人移動歷史的豐富面貌更具體。未來番客箱將滾動式調整,結合QR Code的互動資訊開發教具,走進校園、社區,進一步活化館藏資源,拓展民眾對博物館文化的認識與互動參與感。 為推進博物館文化平權、促進多元族群間的交流與理解,由金門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籌團隊策劃的文化平權推廣活動,於25日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隆重舉行。現場約有43位民眾參加,金門縣政府參議張瑞心、金門縣文化局文資科科長顧孝偉、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等嘉賓與會,並輪番致詞後揭開熱鬧序幕。 此次活動不僅結合博物館十四週年慶系列活動,也響應館方「尋根溯源、開枝散葉」的主題,展示了金門人移動歷史的豐富面貌,並讓參訪民眾能親近博物館館藏,使各個年齡或不同身分的民眾都能享有平等且多元的博物館典藏展示文化資源。 而活動核心展覽「行動博物館-番客箱」分為兩大主題,包括,「臺灣本島:冷戰時期的遷徙故事」以及「新加坡:海外移民的集中城市」。展覽精心挑選多件極具歷史價值的展品,如1949年後金門人遷臺的代表物件-臺灣省出入境保證書、遠東航空飛機模型、浯島城隍廟香火袋,以及見證早期金門先民赴新加坡打拚及返鄉情景的物資,例如:鐵桶番仔餅、燕窩、南洋咖啡與肉骨茶等物品,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金門人的遷徙軌跡,更描繪了僑居地生活的點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江柏煒,以細膩而生動的方式為與會嘉賓及民眾解說展品,引發現場學員的熱烈響應與共鳴。他以故事帶領參與者穿越時空,遙想體會金門人遷徙歷程中的文化意涵,尤其是在講述鐵桶裝番仔餅「分番餅」的盛況時,勾起許多參與者對舊時鄉味的深刻記憶。江柏煒娓娓道來,「分番餅」是過去南洋華僑返鄉時經常攜帶的禮品之一,承載著濃厚的鄉土情感與分享文化。當時華僑返鄉後將鐵桶中的番仔餅分送給鄰里親友的溫馨場景,這份象徵鄉情與人情味的禮品不僅喚起了現場學員的懷舊情懷,也讓年輕一代了解這段移民文化中的珍貴記憶。 江教授也接著介紹新加坡獨特的咖啡文化(Kopi),從點餐用語到實際的飲用方式,帶領參與者深入體驗南洋移民的日常飲食習慣。他解釋了「Kopi」加上不同修飾詞的點餐術語,例如:「Kosong」:無糖、「O」:不加奶、「C」:含糖加淡奶、「Siew Dai」:少糖、「Ga Dai」:多糖、「O Kosong」:無奶無糖、「C Kosong」:只加奶不加糖。江教授於現場生動演示新加坡勞工使用咖啡杯與杯盤冷卻咖啡的技巧,例如:將熱騰騰的咖啡倒入杯盤中快速降溫,以便節省時間盡快飲用,這段展示獲得學員們熱烈反應,讚嘆於金門先民僑居文化中的實用智慧與生活美學。 展示物件和文字,在江教授以趣味與知識兼具的解說,成功地轉化為感性的文化故事,讓參與者在愉悅氛圍中深刻體會移民文化的內涵。參與者不僅理解了展品背後的歷史故事,更深刻感受到移民文化在生活細節中的獨特韻味與深遠影響,也為本次展覽注入了生動活潑的教育價值。 在行動博物館的番客箱展品旁設有詳細解說牌及附有QR Code的互動資訊,讓參觀者可隨時掃描進一步了解展品故事。此外,展覽區規劃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友善體驗,以便讓大人和小孩都能透過觸摸和嗅聞感知僑鄉展品的歷史與文化意涵。未來,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將持續滾動調整「番客箱」展示內容,並與學校、社福團體等合作,開發教材與互動學習工具,讓「番客箱」進入校園與社區,推動文化平權的理念與實踐。同時,這一創新模式將進一步活化館藏資源,拓展民眾對博物館文化的認識與互動參與感。 此外,為深化民眾對金門文化的認識,活動也特別融入三場專題特展:「閩南文化的日常與非常:陳堃樑先生捐贈文物特展」,展示閩南文化中歲時祭儀的重要角色之一的紅龜粿,展場呈現了多樣造型的紅龜粿模具,從簡約圓形到繁複的壽桃、龍鳳等形狀,對應著不同的節慶需求與祈福寓意。「新加坡華文教育家:許允之先生藏書特展」,展示包含金門縣志(賈景德)、醫學、書法臨摹、文學、歷史等精彩藏書。「親愛的故鄉:印尼歸僑陳天沛書信特展」,透過書信探討南洋華人與原鄉之間的深厚情感。這些特展與行動博物館融合體現、相互輝映,讓參觀者能夠從不同角度完整理解金門移民歷史與文化故事。
引用自: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57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