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金門是僑鄉,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積極轉型為金門博物館,期將流散海外、無法得到妥善保存,具有價值的文物捐回金門,能使文物獲得新生,凸顯金門博物館的特色,也是僑鄉故事得以傳習的具體作法。首批新加坡書法家許允之的文書,昨(24)日正式點交予歷史民俗博物館,期盼文物返鄉、永久保存及未來的策展,能再現金門史詩般的移民敘事,僑鄉的現在進行式得以延續傳承。 因應僑鄉文化、僑鄉記憶的展示主題對金門博物館之意義,以及豐富博物館館藏的政策。在縣長陳福海、文化局局長呂坤和、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等支持下,金門縣政府積極連結海外鄉僑,並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主任江柏煒教授居中策畫協調下,自2023年8月起啟動一系列的海外文物返鄉計畫,獲新加坡浯江公會李志遠主席、知名書法家許允之的長孫許國振先生、畫家薛永麥之子薛蘇南先生等響應,願意捐贈相關文物給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將讓百餘年前離開金門的「人與物」的敘事,得以在百餘年後,重返故鄉。 首批捐回鄉的是新加坡書法家許允之的文書,由其長孫許國振珍藏的重要文獻資料,並無私捐回金門的重要文物。今年2月運返金門後,經海華中心團隊在臺師大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的支持下,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進行盤點、分類、造冊工作。初步將這些文書分為「文學、書法、醫學及其他」四大類,藏書年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間,彌足珍貴。總計:文學類共85本暨152冊、書法類共81本暨94冊、醫學類共74本暨123冊、其他類共89本暨110冊,共329本暨479冊。 昨日,臺師大海華中心主任江柏煒教授率隊前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正式將這批規模不小的文書點交予文化園區管理所長盧根陣。未來這些文書將循博物館典藏機制進行薰蒸除蟲、評鑑分級之後,入藏於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庫房,部分需要專業修復者,也會逐年編列經費加以處理。同時,歷史民俗博物館也將積極進行策展,期能讓海外鄉僑文物儘快與社會公眾見面。 根據江柏煒教授的研究,許允之(1890-1960)出生於金門後浦南門。他於1910年首度南來新加坡,翌年開始遊歷荷屬印尼泗水、吧城(雅加達)、井里汶等地。1915年許允之母親過世,回鄉奔喪。1918年任金門縣立學校教書;1920年被推舉為金門俱樂部的主席,這段時間留下大量關於金門的詩作或文章,包括太武山、金門城嘯臥亭、魯王墓等地的詠詩、遊記。並在1921年春開辦金水學校,是當時金門教育界重要名人之一。他於1924年重回新加坡,入華商銀行工作,任秘書之職。1933年三間銀行合併,華商、和豐、華僑銀行合併,更名華僑銀行(OCBC),被留任中文秘書之職,直至1960年辭世。在銀行界任職超過36年之久。這段期間,他留下大量的書法、文書,也為華僑中學「國專館」、華僑銀行、許氏總會題字,在新加坡享負盛名。 二次大戰前夕,許允之與郁達夫、許維舟、林學大等南洋文人交往,也互贈書法或水墨。他的長孫許國振先生(金門會館董事)雖受英文教育,但用心保存祖父留下來的文書,並妥善保存了幾十年之久,非常了不起。經過超過10年不斷地與江柏煒教授討論後,除了部分文物捐給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外,毅然決然將祖父的主要文書捐回金門,讓這位曾貢獻於金門教育界、發光於新加坡文壇的祖父能讓更多人認識。許允之作為晚清至民國初年之際、從金門到海外的文人類型,他的文物可以讓我們了解移民史、近代文化史的豐富面向。 關於海外重要文物回鄉,江柏煒教授也指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積極轉型為金門博物館,海外移民家族及其文化是金門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物的返鄉連結了金門與新加坡,是全球地域學的具體再現。文物的返鄉、永久保存及未來的策展,可以讓金門史詩般的移民敘事得以重新被看到,更讓僑鄉的現在進行式得以延續傳承。
引用自: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566817/